收银台边的革命:条形码的兴起
在《五十九年前伍德兰德发明条形码》一文中,我们谈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超市明显需要条形码,并通过协商采用了通用代码,条形码的应用虽然解决他们的这一需求,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,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: 超市喜欢条形码是因为它能够淘汰价格标签,节约劳动成本。行业规划者还没有考虑到顾客可能对它并不买账。70 年代初期的食品通货膨胀率非常高。突然间,商店要求顾客购买没有价格标签的产品,还要他们相信价格不会背地里被更改。消费者大为气愤,而超市的应对措施也不起作用。很多超市发放铅笔,以便顾客能够把货架上的价格抄下来。这种做法并未让顾客平息怒火,各州立法机构开始通过法律,要求商品必须附有价格标签。由于这一问题可能在联邦一级立法,超市最终投降并承诺给商品标价。
起初,条形码的使用非常少,在 1976 年的《商业周刊》上,就曾刊载过一篇题为《失败了的超市扫描器》的文章。专家们原先曾预测过到这个时候会有 1,000 家商店使用扫描器,但只有 50 家安装了这种价格不菲的设备。直到 80 年代早期,扫描器才在超市中得到普及。《收银台边的革命:条形码的 盛行》(Revolution at the Checkout Counter:The Explosion of the Bar Code)一书的作者史蒂文·布朗(Stephen Brown)说,“真正扭转形势的不是杂货业,而是大型商场。大型商场,特别是凯马特(Kmart),下决心采用条形码,由此形成的势头再也未能遏止。” 超市在条形码上经过一翻周折方获胜利,而杂货店也不是率先采用条形码的行业,甚至不是第二个采用者。
这些荣誉应归于铁路业和通用汽车公司(General Motors),它们分别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早期开始采用条形码。ESYNC的咨询顾问约翰·希尔(John Hill)从自动识别技术诞生以来一直从事该行业,他说,铁路部门在全国配备了1,200 台扫描器。铁路车厢上印著能够反射扫描器光线的条纹,使检查人员能够知道某个时刻的车厢位置。该系统曾经发挥作用,但最终被放弃,主要是因为条纹容易褪色,使条形码难以被识读。1971年,希尔帮助通用汽车安装了一个四条线的条形码系统,用于跟踪密歇根州弗林特别克汽车厂的传动装置。不过,汽车业花了 10 年时间才得以成立一个合作组织,就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使用的条形码标准达成一致。联邦政府也于 80 年代初参与进来,为政府采购的供应商选定了一个标准。汽车业和政府的举措令条形码扎根于商业之中,这产生了两种至今仍不为很多人注意的影响:其一,条形码在生产和分销领域中的普及程度几乎与零售业领域相当;其二,当时有 270 种不同的条形码,UPC 只是其中之一。不过,现在广泛使用的可能只有几十种。